| 国学圈

《小止观》·白话小止观(下)

本站 大道家园国学 著 2025-08-02

善根发相第七

由于善巧修习前面所说的止观,所以经常会发动宿世的善根,修行人应当一一分辨清楚,才不致因为认识不清而误入邪道或退失道心。 一般来说,有二种不同的善根发相。

一、外善根发相。 如果在修习止观时,突然发起一种喜欢布施、持戒、孝顺父母、恭敬尊长、供养三宝,读诵经论、听经学教的心,就是所谓的外善根发相。这些善根的开发,是由于宿世曾经熏习过布施、持戒、孝顺父母……等善根,而现在由内心中开发,和用功修行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说它是外善根发相。外,是属于外表事相的意思。这种情况,如果不是正修,很容易和魔境相混淆,相关的内容,在此并不作分别。

二、内善根发相。 这是由于修习止观的缘故,而开发宿世修习禅定的善根。其中内容分三:一、正明善根发相;二、分别真伪;三、明用止观长养善根。 (一)正明善根发相。 什么是内善根发相呢?这里有五种善根发相的不同:一是息道善根发相;二是不净观善根发相;三是慈心善根发相;四是观因缘善根发相;五是念佛善根发相。1、息道善根发相。 什么是息道善根发相呢?由于善修止观的缘故,调身、息、心适当,因此妄念不起,自觉其心由粗住、细住而渐渐入欲界定、未到地等定,这时身心泯然空寂,定心安稳。在此定中,不见身心相貌,如此经过一坐、二坐,乃至一日、二日、一月、二月,息渐微弱、不退不失,就在定中,忽然感觉身心运动而发动八触。所谓的八触,就是身体有痛、痒、冷、煖、轻、重、涩、滑等八种感觉。当八触发动时,应当了知是身中四大调整的一种过程,就不会以为是魔境现前而退失道心。当八触发过之时,身心顿觉寂然安定、清明愉悦、快乐清净,这种觉受,实在很难用言语来形容。这就是数息根本禅定善根发相。或者行人在欲界未到地定当中,忽然觉得鼻中的气息,不但经由鼻中出入,也从全身八万四千个毛孔中同时出入。心眼能清楚看见身内的三十六物,就像打开仓库能看见麻、麦、谷、豆等一样的清楚分明。这时不禁心中惊讶、喜悦、寂静、轻安、快乐。这就是随息特胜善根发相。2、不净观善根发相。 修行人在欲界未到定中,身心虚然寂静,忽然见到男、女死亡,死后身体由肿胀、青瘀、烂坏,血涂、脓烂、虫啖、散坏、见白骨交错狼藉,心中顿时悲喜交加、倍感厌恶,不再贪爱男女身分(属外贪)。这就是九想善根发相。或者在静定当中,忽然见到自身、他身的不净相。或见膖胀狼藉;或见自身白骨,从头到脚节节相拄。见到这些境相后,定心安稳,惊悟无常,厌患五欲,不再执著人、我之相(属内外贪)。这就是背舍善根发相。或者在定心当中,见到自身、他身、以及一切的飞禽走兽、衣服饮食、房舍山林,都是充满不净的(属遍一切处贪),这是大不净善根发相。3、慈心善根发相。 修行人在欲界未到地定中,有时突然发起慈念众生的心,或缘亲人得乐之相而发深禅定,这时内心的清净、喜悦,实在很难用言语来形容。其他或缘中人(非亲非怨)、怨敌、乃至十方五道众生得乐之相的情况都是相同。出禅定之后,内心充满喜悦快乐,不论见到任何众生,神情都是柔和慈善的。这就慈心善根发相。其他如悲、喜、舍等善根发相,也可类比得知。4、因缘观善根发相。 修行人因为修止观证得欲界未到地定,有时在身心静定当中,忽然心生觉悟。这时推寻无明缘行、行缘识……这三世十二因缘的关系,发觉它只是三世相续因缘和合而有,若要寻求人、我则了不可得。这时自然破除以为有我、有人的邪见;也能离断、常两边(三世迁谢故不常,三世相续故不断,过去破常、未来破断、现在双破断常)。由于得定安稳,所以能开发智慧、心生法喜。从此不再缘念世间的事,也不再分别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事。这就是因缘观善根发相。5、念佛善根发相。 修行人因为修止观证得欲界未到地定,有时在身心空寂当中,忽然忆念诸佛功德相好(应身佛)的不可思议;所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三昧解脱等法(报身佛)的不可思议;还有神通变化、无碍说法、广利众生(法身佛)的不可思议。在忆念这些无量功德不可思议的同时,心生敬爱、三昧开发、身心快乐、清净安稳,没有一切的杂心恶想。出禅定之后,自觉身体轻安便利、功德巍巍,同时也为众人所敬爱。这就是念佛三昧善根发相。除了以上所说五种内善根发相以外,也可能在身心澄净当中,得“无常、苦、无我、不净、世间可厌患、食不净、死、断、离、尽想”十想的善根发相;或“念佛、法、僧、戒、舍、天”六念的善根发相;或“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三十七菩提道品的善根发相;或“空、无相、无作”三三昧的善根发相;或六度波罗蜜、神通、变化等一切法门的善根发相,这其中的内容,应该详细作分别。所以经中说:“只要做到制心一处,是没有一件事不能成办的。”

(二)分别真伪。 内善根发相的第二部分,是分别真伪。内容有二:一、明邪伪相;二、辨真正相。1、明邪伪相。 什么是邪伪相?修行人如果在修止观时,发了以上所说的善根相,伴随著所发的相,或者身手搔动、或觉身重如有物镇压、或觉身轻欲飞、或觉身如被缚,有时精神不振、有时感觉酷寒、有时感觉燥热、有时见到种种怪异的现象、有时其心昏暗覆蔽、有时心起恶念邪思、有时忆念诸乱杂事、有时心情欢喜躁动、有时心情忧愁悲思、有时突感恶触身毛惊竖、有时突感喜触大乐昏醉,只要有以上种种邪法,和禅一起发,就称为邪伪,并不是真正的禅发相。这些邪定境界,修行人一旦爱著,就会和印度九十五种鬼神法相应,每每令人失心颠狂。这些鬼神都有他心通,知道修行人的贪爱,所以就随著他的爱著,来增加他的势力,使他发邪定、邪智、辩才、神通。修行人不知,以为是好境界,于是心生贪著;凡夫愚痴,也不知是著魔,还误认他已证得道果,对他更是信仰崇拜,完全心服口服的依之而行。哪里知道他的内心颠倒,只是专门行鬼法来惑乱世间。这个人命终之后,不但会堕在鬼神道中,而且永远不能遇佛,如果生前多行杀、盗、淫、妄等种种恶法的,还会堕在地狱中。若是修行人修止观,遇到这些邪伪相时,应当立刻却除,千万不可贪著。如何却除呢?了知这些邪定、邪慧、邪辩、邪通都是虚诳不实的,端正其心不受不著,这些境界就自然消灭。如果还是不消灭,就用正观来破,最后一定能灭除。2、辨真正相。什么是真正禅发相?如果在坐中善根发相的时候,并没有上面所说的种种邪定境界,反而觉得与定相应、空明清净,内心喜悦,澹然快乐,无有覆盖、善心开发、信敬增长、智慧分明、身心柔软、微妙虚寂、厌患世间、无为无欲、出入自在,这些就是真正的禅发相。这种情况,就好比和恶人共事,总是互相触恼;如果和善人共事,久而久之,反而愈见其美,分别邪正二种禅发之相的情形也是如此。

(三)明用止观长养善根。 内善根发相的第三部分,是说明如何用止观来长养善根。 修行人在坐中,开发内、外善根的时候,应当修止观来使它增进。如何使它增进呢?就是适合修止的时候,就以止修之;适合修观的时候,就以观修之。至于止观的内容,前面第六章中已经详细介绍过,这里就不再重复说明。

觉知魔事第八

当修行人的功夫渐深,魔王就会乘机破坏他的道行,因此,对于所有魔事的内容,不得不加以觉知。所谓的魔,就是魔罗,秦译杀者。为什么称为杀者?因为他会夺取修行人的功德法财、杀修行人的法身慧命。 为什么称为魔事?因为佛经常用功德、智慧来度脱众生,专门以入涅槃为事;而魔却常以破坏众生善根,令流转生死为事。 修行人若能安心于正道,道高时,魔则愈盛,这时务必善于分辨魔事。一般来说,魔的种类有四:一是烦恼魔;二是阴入界魔;三是死魔;四是鬼神魔。前面三种,是属于世间常有的事,也是随我们自心所生的,如果用正念遣除,大多能息灭,所以在这里就不特别作分别。至于第四种鬼神魔,则必须详加分别了知。 鬼神魔略说有三种:一是精魅鬼;二是堆惕鬼;三是魔罗鬼。

一、精魅鬼。 是属于十二时兽,能变化种种形相,或作少男、少女、老男、老女的形貌;或作可爱、可怖的身相来恼乱、迷惑修行人。这一类的精魅,会按照一定的时辰前来,所以只要清楚知道十二时辰所属的三十六兽,就能不受其干扰。 于子时来的,必是猫、鼠、伏翼。 于丑时来的,必是牛、蟹、鳖。 于寅时来的,必是狸、豹、虎。 于卯时来的,必是狐、兔、貉。 于辰时来的,必是龙、蛟、鱼。 于巳时来的,必是鳝、鲤、蛇。 于午时来的,必是鹿、马、麞。 于未时来的,必是羊、雁、鹰。 于申时来的,必是狄、猿、猴。 于酉时来的,必是乌、鸡、雉。 于戌时来的,必是狗、狼、豺。 于亥时来的,必是豕、貐、猪。 修行人在清楚分辨每一个时辰所出现的精魅后,只要直接叫唤它的名字,再加以呵责,就会马上消失。因为这些精魅,都害怕被别人识出其形、以及名字。所以一旦叫出它的名字便已经不敢前来,更何况是识得其形,当然就更不敢胡作非为了。

二、堆惕鬼。 修行人在坐禅时,堆惕鬼也会时常作出种种恼乱行人的事。有时如虫蝎(木中的蛀虫),缘著人的头面内外钻刺;或者击枥人的两腋下;有时突然抱住修行人;有时则言说啾啾音声喧闹;或者作种种不同的兽形来恼乱修行人。有以上这些情况发生时,应该立即提高警觉,一心专注,闭上眼睛呵斥他:“我知道你的名字!你是阎浮提中,专门食火嗅香偷腊的吉支,因为邪见,专门喜欢破戒的人,但我如今持戒清净,所以一点都不怕你!”这时出家人应诵戒本;在家人应诵三皈、五戒、八戒等,堆惕鬼便会退却匍匐离去。其他有关种种恼乱修行人的内容、及如何断除的方法,在《禅波罗密经》中有详细的说明。

三、魔罗。 魔罗扰乱修行人的方式,大多是化作三种五尘境界相,来破坏修行人的善心。一是作违情事:就是化作可怕的五尘境界相,令行人心生恐惧;二是作顺情事:就是化作可爱的五尘境界相,令行人心生爱著;三是作非违非顺情事:就是化作一般的五尘境界相,令行人心生动乱。所以,魔罗又称为杀者(杀修行人的法身慧命)、也称为华箭(如飞来的一朵花,其实是箭,能伤身命)、也名为五箭(专门射人的五根)。究竟魔罗是如何射人的五根呢?总的来说,就是在名色中,化作种种境界来惑乱修行人。别的来说,是化作以下三种境界:一是作顺情境界:即化作父母兄弟、诸佛形像、端正男女等可爱之境,令人心著色中;二是作违情境界:即化作虎狼狮子、罗刹夜叉等种种可畏的形相,来惊吓修行人;三是作非违非顺境界:只化作平常的事物,来动乱修行人的心,使他失去禅定,所以称为魔。 或者化作种种好、恶的音声;香、臭的气味;好、恶的滋味;苦、乐的境界来触人身。有以上所说的这些情况,当知都是魔事。除了这些以外,其实还有很多不同的魔事,在此无法一一举例说明。

总而言之,只要是化作种种五尘境界,来恼乱修行人,使他失去善法、生起烦恼的,都称为魔军。它不但会破坏平等的佛法,还会令修行人生起贪欲、忧愁、瞋恚、睡眠等障道法。正是经中的偈颂所说: 贪欲是你第一个魔军,忧愁则是第二个魔军, 饥渴是你第三个魔军,渴爱则是第四个魔军, 睡眠是你第五个魔军,怖畏则是第六个魔军, 疑悔是你第七个魔军,瞋恚则是第八个魔军, 利养名称第九个魔军,贡高我慢第十个魔军。 这些众多邪恶的魔军,专门诳惑沉没出家人, 我以禅定智慧的力量,摧破降伏了这些魔军, 就能成就无上的佛道,圆满度脱一切的众生。知道了魔事的内容之后,当然更重要的是,该如何退却它?退魔的方法有二种:一是修止来退却:只要见到一切外来的恶境界,当下都要知道它是虚诳不实的。如此心中不生忧虑、不生恐怖、不生取著、不生弃舍、不生分别、不生计度,只是息心寂然,魔境界自然消灭。二是用观来退却:若是用止的方法,不能退却种种魔境,就反观这一念能见的心,究竟是在何处?四处遍寻不著,可见它并无处所。既然没有能见的心,又怎么会有所见的魔境界呢?既然没有魔境界,又是谁被恼乱呢?如此观后,魔境界很快就会灭去。 如果还是迟迟不去,就把心安住在正念当中,不起丝毫恐惧之想。观察四大本空、五蕴非我,不再贪恋、爱惜自己的身命。如此正心不动,思惟魔境界的自性本空,佛境界的自性也空,在空性当中,无论是魔境界还是佛境界,都是平等一如的。没有魔境界要舍,也没有佛境界要取,安住在这不取不舍的平等法性中,魔境界自然消灭。实际上,见到魔境界不消失,不需要心生忧愁;见到魔境界消失,也不需要心喜悦。为什么呢?因为并没有一个真实的人在坐禅;也没有真实的魔化作虎狼狮子来吃修行人;同样地不曾看见有魔化作男女来做夫妇……,这些都是幻化不实的。只有愚痴、不了解它是虚妄的人,才会心生恐怖、贪著、失心、狂乱、以及丧失禅定。这都是自己缺乏智慧所造成的过患,并非魔所作。如果种种魔境恼乱修行人,经年累月不去的话,除了端正其心、正念坚固、不惜身命、不怀忧惧之外,还需诵大乘方等经(楞严、维摩等经)以及治魔咒(楞严、大悲等咒)。若是在禅定中被魔恼乱,就立刻默念诵之,心中存念三宝;如果是出禅定后,也应诵咒来自我防护,加上深切地忏悔惭愧,以及诵一切戒。如此则邪不胜正,久久魔境自然消灭。魔事的内容实在很多,一时也说不尽。总而言之,修行人应该善于辨识才好。 初发心修习止观的行人,最好亲近善知识,因为善知识是善于辨识魔事的人。否则当魔入心时,往往令人心神狂乱,呈现时忧、时喜的状况,若日久成病,还会令人丧命。有时更令行者得邪定、邪智、神通、陀罗尼,能说法教化众生,人人对他信仰折服,这样的结果,不但破坏了出世间的善事,也同时毁坏了正法。魔境界的相貌不一,种类也很繁多,在此只能简略地举出一些重要的例子,使修行人在坐禅中,不会妄受魔境界的干扰。最有效的方法是:若要遣邪归正,就当观一切诸法的实相,如此善巧地修习止观,则无邪不破。正如《释论》中所说:“除了诸法的实相以外,其馀的一切都是魔事。”也如偈颂中所说的:“若作分别忆想,就会堕入魔罗网中;如果能不动不分别,就是诸佛的法印。”

治病患第九

修行人在修道时,或许原本四大有病,现在因为修观,心息鼓击,因此发动宿疾;或许在修止观时,不善调适身、息、心三事,以致内外有所违犯而发病。若是善用其心,就能治愈四百四种病;但如果不善用心,反而会发动四百四种病。所以修行人若是想自行化他,就应当善于辨识病发的来源,以及坐中如何治病的方法。否则一旦发起病来,不但修道会有障碍,性命更是堪虑。如何治病的内容中分二:一是明病发相;二是明治病方法。

一、 明病发相。 病发的种类虽然很多,但简略来说不过二种:一是四大增损病;二是从五脏生病。

(一)四大增损病。 我们的身体是由四大所组成,如果一大有增减会生病。若是地大增于其他三大,就会身体肿结、沉重、枯瘠等,如是百一种病产生;若是水大增于其他三大,就会有痰癊胀满、饮食不消、腹病下痢等,如是百一种病产生;若是火大增于其他三大,就会全身发热、骨节酸痛、气虚鼻塞、大小便不通等,如是百一种病产生;若是风大增盛,就会身体虚悬、战掉、疼痛、肺闷、胀急、呕吐、气急,如是等百一种病产生。所以经中说:“一大不调,就有百一种病起;四大不调,就有四百四种病同时发生。”当四大病发时,各各都有它的相貌,应当在坐时及梦中详细观察,了解发病的根源,才知道用什么方法对治。

(二)从五脏生病。 五脏生病的相貌:若从心生病,大多身体寒热、头痛及口干舌燥等,因为心主口的缘故;若从肺生病,大多身体胀满、四肢烦疼、心闷鼻塞等,因为肺主鼻的缘故;若从肝生病,大多无喜心、忧愁不乐、悲思瞋恚、头痛眼暗等,因为肝主眼的缘故;若从脾生病,身体头面上,游风遍身、痒闷疼痛、饮食失味等,因为脾主舌的缘故;若从肾生病,大多咽喉噎塞、腹胀耳聋等,因为肾主耳的缘故。五脏生病的情况很多,各有各的相貌,应当在坐时及梦中观察,自然可以得知。虽说四大、五脏生病的起因非一,病相也很复杂,实在很难说得完整。但是想要修习止观法门的行者,在病发时,还是应当善知起因。四大、五脏生病的起因,有内外二种:若是外感风寒、湿热、饮食不消化等,这就是外因发动,使得四大、五脏生病;如果是因为用心不调,观行违僻、禅定发时不知取舍等,当知这就是内因发动,致使四大、五脏生病。另外,还有三种不同得病的原因:一是因为四大五脏的增损得病;二是因为鬼神所作而得病;三是因为业报而得病。这三种病,如果一得到马上对治,就很容易治愈,若是拖延不治,日子久了,身体会变得虚弱,就算治疗也很难痊愈。

二、明治病的方法。 知道了病发的根源之后,就应该想方法来对治。治病的方法虽然很多,但是说到最重要、最有效的,不出止观二种。

(一)用止治病。 如何用止来治病?有的法师说:只要把心思放在生病的地方,不向外驰散,就能治病。为什么呢?因为心是一期果报之王,就像国王,无论走到哪里,群贼都会迸散。心如王,病如贼,心王止在病处,病贼自然就会消亡。 又有的法师说:脐下一寸,叫做忧陀那,就是丹田的地方,如果把心念放在丹田,久久不散,疾病也大多会好。 又有的法师说:经常把心念放在脚底,无论行住坐卧都这样守著,就能治许多病。为什么呢?因为生病的原因,大多是四大不调,而四大不调的原因,又是因为心念向上攀缘的缘故。如今将心念放在脚底,四大自然调适,众病也就去除了。 又有的法师说:只要了知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空无所有,不执取病相、寂然安住,就能对治。为什么呢?理由是因为心念忆想,鼓动四大,才会生病。而现在止息一切的心念,寂然和悦,当然病患就能痊愈。因此,《维摩经》中才说:“什么是疾病的根本?就是攀缘心。如何止息攀缘心?只要做到心无所得,就能止息一切的攀缘。” 以上所说,是用止治病的方法,方法虽多,只要善修就能对治众病。

(二)用观治病。 如何用观治病?有的法师说:用心观想,以六种气治病,就是用观治病。哪六种气呢?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嘘;六呬。这六种息,都是在唇口之中,用心观想,呼气带声,绵密微细而出。如偈颂中所说:“心有邪气时,观想心气‘呵’出;肾有邪气时,观想肾气‘吹’出;脾有邪气时,观想脾气‘呼’出;肺有邪气时,观想肺气‘呬’出;肝气太盛时,观想肝气‘嘘’出;三焦壅塞时,观想三焦气‘嘻’出。” 若在坐中:寒时应吹;热时应呼。 若是治病:吹以去寒;呼以去热;嘻以去痛、及以治风;呵以去烦、又以下气;嘘以散痰、又以消满;呬以补劳。 若治五脏:呼吹二气,可以治心;嘘以治肝;呵以治肺;嘻以治脾;呬以治肾。 又有法师说:如果能善用观想,来运作十二种息,就能治众病。哪十二种息呢?一上息;二下息;三满息;四燋息;五增长息;六灭坏息;七煖息;八冷息;九冲息;十持息;十一和息;十二补息。这十二种息,都是从心观想而生。现在就简略地说明十二息所对治的病。 1、上息:治沉重。 2、下息:治虚悬。 3、满息:治枯瘠。 4、燋息:治肿满。 5、增长息:治羸损。 6、灭坏息:治增盛。 7、煖息:治冷。 8、冷息:治热。 9、冲息:治壅塞不通。 10、持息:治战动。 11、和息:通治四大不和。 12、补息:资补四大衰。 若能善用这十二种息,可以治愈一切的病患,但如果用之不当,反而会增加疾病,所以务必要详细观察疾病的来源,才不致错用。 又有的法师说:如果善用假想观,也能治病。譬如有人患冷,假想身中有火气生,就能治冷。如《杂阿含》治禅病秘法的七十二法中,就有详细的说明。 又有的法师说:如果用止观的方法,分析身中的四大,发觉病不可得(如身中的地大有病,外在的山河大地也应有病;身中的水大有病,外在的河川海洋也应有病……);推求心中的病相也不可得(反观自心了不可得,又是谁来受病),如此则一切的病患自然消除。以上这些,都是用观来治病的方法,只要能善知一、二种,就能治病。 无论是止、是观,若能善用,几乎是无病不治。怎奈现今的修行人,根机比较浅薄、愚钝,观想大多很难成就,所以世间已多不流传这些方法了。又不能鼓励修行人去学一些道家吐纳、服饵、辟谷等方法,恐怕因此走入歧途。只能说如金石草木之类的药物,如果和病相应,也可以服用。已经说明四大五脏增损得病时,须用止观及金石草木等治病的方法。 如果是鬼病,就当用坚强的心,加上咒力来帮助治病。所谓的咒力,包括大悲咒、楞严咒、往生咒、及三十六兽咒(咒曰波提陀。毘耶多。那摩那。吉利波。阿违婆。推摩陀。难陀罗。忧陀摩。吉利摩。毘利吉。遮陀摩)。 若是业报病,必须修福、忏悔,病患自然消灭。 治疗鬼病和业报病的方法,修行人只要能够善解其一,不但可以自利,还可以利他,更何况是两种都通达,岂不更方便?但如果两种都不知,则不只是废修正法,生病时更可能有生命的危险。像这样连自己的性命都堪虑了,又如何教人?所以,想要修习止观的行者,必须善解内心治病的方法。 有关内心治病的方法,其实还有很多,以上所说的,只是其中的大概,依照这些方法来对治,虽说不无小补,但真正的对治重在用心,是无法完全具传文字的。因此,想要进一步认识治病的修行人,应当更寻访善知识学习,才能完全掌握其中的精髓。

有人问:用心在坐禅中治病,一定有效吗? 回答说:若能具足十法,必定有它的利益。十法是:一信;二用;三勤;四恒住缘中;五别病因起;六方便;七久行;八知取舍;九善护;十识遮障。 什么是信?就是信这个方法一定能治病。 什么是用?就是随时常用。 什么是勤?就是用时专精不息,一定等到病好了才停止。 什么是恒住缘中?就是心恒常住于所缘境中,而不攀缘其他。 什么是别病因起?就是分别病因的起处。 什么是方便?就是用呼吸吐纳运心缘想,如此善巧成就而不失其所宜。 什么是久行?就是用的时候,未必立即见效,但仍须不计日月地恒常修习,不可轻言休废。 什么是知取舍?就是有益的时候就勤用;有损的时候就弃舍,用微细的心念来调治。 什么是知善护?就是善能将护。不同因缘时,要知所取舍、善识禁忌,不使它有所触犯而损害道业。 什么是识遮障?就是获益的时候,不轻易向外人泄露、论说;未获益的时候,也不心生怀疑、毁谤。 修行人如果能依照这十法来对治,则一定有效,绝不虚言。

证果第十

第一到第五章是助行,第六到第九是正修,有了正、助二行为因,则必定证果,所以第十章是证果。 修行人依照前面所说的方法修止观,就能够了知,一切法皆由心生、皆因缘和合、皆虚假不实;既是虚假不实,就知它的自性是空;既然是空,一切法的名字相貌不可得,这就是“体真止”。这时,上不见佛果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称为“从假入空观”(从生死之假,入涅槃之空);也称为“二谛观”(观真谛,泯除一切法;观俗谛,建立一切法);也称为“慧眼”(慧眼了知一切法空);也称为“一切智”(了知一切法空相的智慧)。若是住著在此观中,就会堕在声闻、辟支佛的果位。正如《法华经》中所说:“诸声闻众等,都自己叹息说:我们听闻佛说诸佛净土、教化众生时,心中都不曾欣喜、快乐。为什么呢?因为已经了知,一切法都是空寂,本来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这样思惟的结果,就对菩萨法不生喜乐。”由此可知,修行人若是修“从假入空观”,因此见无为、入正位以为究竟的话,就不能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这时因为定多慧少的缘故,所以始终不能见佛性。如果菩萨想要度尽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佛法,就不能取著无为涅槃。这时应该从空入假,谛实观察:心性虽空,但在历缘对境的时候,也能生出一切诸法;虽然犹如幻化,并非真实,但也有见、闻、觉、知等种种相貌的差别。如此观察时,虽知一切法毕竟空寂,但却能在空性中修种种行,就像空中种树一样地不著痕迹。同时也能分别一切众生的根性和欲求,众生的根性和欲求既然无量,当然说法也就无量,如此成就无量辩才,广为利益六道众生,这就是“方便随缘止”(虽方便随缘行种种事,却了无一法可得,故妄念不止而止)。修的是“从空入假观”(由涅槃之空,入生死之假);也称为“平等观”(不偏于空、不偏于有,空有不二,真俗平等);也称为“法眼”(法眼了知一切法幻有);也称为“道种智”(了知一切法差别相的智慧)。若是住著在此观中,就会慧多定少,虽然能见佛性,仍不能明了。菩萨虽然已经成就空、假二观,但还是属于方便观门,而并非正观。所以《璎珞经》中说:“空、假二观只是方便道,借由修空观可以证入空、修假观可以证法空,有了这二空观,才能契入中道第一义观,这时双照二谛(虽说是有,但当体了不可得;若说是空,而万法森然历历在目),自然心心寂灭,念念流入萨婆若海(诸佛的大智慧海)。”如果菩萨想在一念之中,具足一切佛法,就应该修“息二边分别止”,行于中道正观。如何修正观呢?若是能了知,现前这一念的心性非真非假,就能止息缘真、缘假的心,这就是“正”。谛实观察这一念心性,虽然非空非假,但却不坏空、假,用这样的智慧来观照,就能明了心性:虽然炽然分别,而体却常寂;体虽常寂,却又不妨其缘起分别,如此自然通达中道、圆照二谛。若能于自心之内,见中道二谛,就能见一切法无不是中道二谛。虽见一切法无不是中道二谛,但也不取著于中道二谛。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法毕竟不可得故。如此二边不立、中道不存,就是中道正观。正如《中论》的偈颂所说:“一切由因缘所生的法,自性都是空的,却不妨以种种假名幻妄称相;如此不落两边、不离两边,就是中道义。”这首偈颂所含的深意,不但具足了中道正观的相貌,也同时说明了前面两种方便观门的旨趣。这个中道正观,就是“佛眼”、就是“一切种智”(同时了知一切法空相及差别相的智慧)。若住在此中道正观中,就是定、慧力均等,了了见于佛性;就是安住于大乘,定慧不二,称性而修,快速入于无功用道;就是自然流入诸佛智慧的大海;就是行如来行;就是入如来室(大慈悲室);就是穿如来衣(忍辱衣);就是坐如来坐(诸法空坐);就是以如来庄严而自庄严(福慧二庄严);就是获得六根清净(六根互用);就是入佛境界;就是对于一切法无所染著;就是一切诸佛皆现在前,成就念佛三昧,安住于首楞严定中;就是得普现色身三昧;就是能普入十方佛土教化众生;就是严净一切佛刹,供养十方诸佛,受持一切诸佛法藏;就是能具足一切诸行波罗蜜;就是入顿悟大菩萨位,与普贤、文殊同为伴侣,常住法性身中;就是为十方诸佛称叹授记;就是庄严兜率天、示现降神母胎、出家、诣道场、降伏大力魔怨、成等正觉、转正法轮、入般涅槃,于十方国土究竟圆满一切佛事;就是具足真身(真智与法身合,故名真身)、应身(随其心量,现种种身);就是圆教初发心住的菩萨。所以《华严经》中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因为已经了达一切法的真实性皆自性本具,因此所有的慧身,不由他悟。”也说:“初发心的菩萨,已证得如来一身(法身),也能化作无量身(应身)。”也说:“初发心的菩萨,能具足八相成道。”也说:“初发心的菩萨,就是佛。”另外,《涅槃经》中说:“初发心的菩萨,和毕竟成佛,虽说没有什么差别(同证法身故),但若比较这二心的话,还是初发心比较困难。”《大品经》中也说:“须菩提!有大菩萨从初发心,就坐道场、转法轮,要知道这位大菩萨就是和佛一样。”《法华经》中,也有童女以献珠为证,示现成佛的例子。以上这些经典,都是说明发心住的菩萨,能具足一切佛法。也是《大品经》中最初的“阿字门”;《法华经》中的“为令众生开佛知见”;《涅槃经》中的“见佛性故,住大涅槃”。以上已经简略说明初心菩萨,因修止观证果之相。至于后心证果之相,则不可知,只能依圣教量推论得知,最终也不离止观二法。为什么呢?因为《法华经》中说:“殷勤称叹,诸佛智慧。”这里所指的智慧,就是“观”的意思,这是以“观”来说明证果;而《涅槃经》中,世尊以百句来广辩解脱,解释大涅槃的真义,这是以“止”来说明证果。所以说:“大般涅槃,称为常寂定”,这个“定”,就是“止”的意思。《法华经》中,虽以“观”来说明证果,但是这个“观”中,实际上包含“止”在内。如经中说:“乃至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这三句话,都是“止”的意思。另外《涅槃经》中,虽以“止”来说明证果,但是这个“止”中,也包含“观”在内。因此才会以三德为大涅槃(般若德是圆净涅槃;解脱德是方便净涅槃;法身德是性净涅槃)。这两部经,虽说有明显、隐密的不同,但都以“止观二门”辨其究竟,并且根据“定慧二法”来说明证果。(在因为止观,在果为定慧。) 最后,修行人应该知道的是,无论初果(初发心住)、中果(二住至等觉四十位),还是后果(妙觉位),都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新译的《金光明经》中说:“前际如来,不可思议;中际如来,种种庄严;后际如来,常无破坏。”阶位虽然有三,但都是以修止观来说明证果。在《般若三昧经》中的偈颂也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从心得到解脱;这个心是本自清净,没有垢染的;虽然暂时轮转于五道,但仍是鲜洁、不受污染;有解此心而志于修习止观的人,一定能成就无上的大道。” 发愿修学止观的人,必须先除三障,去五盖。为什么呢?因为烦恼障,会障般若德;业障,会障解脱德;报障,会障法身德;而五盖,更会盖覆我们清净的真心。所以,如果不去除三障、五盖的话,即使我们不断地精勤用功,最后也终究无所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