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炁体源流》·太清元道真經註解·元道中篇
元道中篇
老子曰:积精聚炁,父母和合,阴阳交媾,始一月为胚;二月为胞;三月为胎,形兆分也,三魂降焉;四月四神术,四神者,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也;五月五藏安镇也;六月六律名六根也;七月生七魄也;八月八景见,和真八神也,八景者,五藏、三丹田是也;九月安九宫,生九真,九宫者,在泥丸周匝上下是也;十月成形,十天神降,元道炁全,方得受生。故曰与虚无天地同生。老子曰:天地媾精,已生其人。
故能成其人矣。
为得元道而成形也。
既与天地同生于虚无之始,合与天地齐寿。今且天地久长即为人不能长久者,何也?曰:天地能长久者,盖为温静柔和,不移本性,常守虚寂,湛然不劳,而得自然之道,元真不散,故能久长也。人不能长存者,缘生妄想,移于本性,不执自然,不守其根,自取其劳,常求自益,思虑不息,关机万端,故元炁随欲而消散,故不得长生也。
人不能与天地长久者,天无为而人有为,地无欲而人有欲,天常明而人自昧,地基敦而人自浮,天炁轮而人炁滞,地伏泉而人有炁,此者与天地相返,自不守元道而体虚无,故不能同也。命延亿载者,为留炁身中,存其命也。
六根本来虚静,为人自生妄想,六贼所牵,终不得归根。因此六贼:心妄生,目妄视,耳妄听,鼻妄香,口妄言,舌妄味。终不能归根,故不可永存也。归根者,为复元炁之根本也。
凡为贼乱中和,失其本性,心有妄而神自乱,目有妄而外视,耳有妄而外听,鼻有妄而失灵关,言有妄而失真行,舌有妄而玉液不结,皆因妄牵,去道远矣。
复元炁之道,别无他法,但降心湛寂而已矣。人常能虚心湛寂,则自然元炁复也。复元炁之法,当以减息为候。心神湛寂,其息自减。减半息,增半寿也。
半息者,为人一昼一夜有一万五千息。若能归根定住不至出入者,延命本寿外一半。
从减息至无息,则复元归本矣,故可住世永劫而不坏也。
闭息之道至妙,寄意念神,冥然体道,道复归身,神复归根,玄关微出,久而成真也。经曰:凡人以有息为常,圣人以无息为常。《阴符经》曰:死者,生之根,为无息之道也。
动而有息,静而无息。故无息者,自然之道也。修元道之士,常宜以无息为是,有息为非,无息为常,有息为妄,先以减息为事则易而功多,若不以为事则难而功少,但湛然养炁,则三灵欢然,神魂畅焉,则元炁不习而至矣。
老子曰:人能常清静,万神悉皆归。《黄庭经》曰:心意如致欣昌,此之谓也。
黄庭之道,有三十六慎,每一慎为应,至三十六应乃为半功。诸道应慎皆多,惟元道总一慎三应则成功也。
故修道之士,积功而炼精炁为定。
一慎者,慎其休止也。
故修道内守坚固,事无暂忘,故不可休止也。若慎而止,万无一失。
三应者,三转意也。一转意一百日。
为次第而功积,相家有其月数。
第一应一百日,有事可止,无事可减,至此则尘虑自减。
烦事俱不能兴动也。
虚澹日增,此为第一应也,小功成矣。第二应二百日,忽忽自止为第二转意,至则不食五谷,不嗜五味,无大饥渴,是中功成矣。
人至二百日后,小功成而中功满,永无饥渴。
第三转意者,三百日元炁兀然自住,元道归根,饥渴不至,寒暑不侵,死籍永除,天地齐寿,通世为一周,此是大功成矣。
得道之后,地府除籍,上天录名,东斗注算,西斗注禄,北斗落死,南斗上生,字标仙录,永为真人矣。故曰死籍永除矣。位入真仙,出入华胥之国,弃贱人间,因此而升天。
有事止无事减者,功萌也。此法但有事无事皆可减矣,则元炁渐复也。忽忽自止者,元炁将定也。兀然自止者,元炁已定也。定者,万物皆坏,惟此定身永不动矣。大君曰:从减息至无息,从无息至定。定者,不取不舍,是无为之定,非执定之定也。得此定者,阴阳自调,四时自离,元炁自满,众神自栖,惠通玄奥。
老子曰:其智自悟,从无入有也。
故阴阳调则百病不生,四时离则寒暑不侵,元炁满则永无饥渴,众神栖则兵虎不害,惠通玄奥则万事不生,皆自然之道成矣。
惠谓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大君曰:人之思虑不一者,元炁皆销散,阴魄盛矣。惟此道功成,妄自灭也。
修道之人,至三百日后犹有阴魔相恼,尸鬼动摇,忽自猖狂,转生情切,往往自退,切宜守也。
纵有所发无不善也,所用无不中也,故有善发、有惠发、通发,皆自然而然也,永无喜怒哀惧惊恶之发矣。
人志道,喜怒俱息,祸害不生,永得功行相承,妙自致矣。
大君曰:长生无他:神全、炁全、形全而已。神全虚无,炁全湛寂,形全清静。元炁充积,
充者满积者,结众化成神明也。
形永存矣。神炁皆全,故能举形而升仙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