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
道家经典学习,道家经典讲解.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统的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道家是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等影响最深远的学派。 道家以“道”为核心,···-
道德经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被誉为“中华文化之源”“万经之王”。它文约义丰,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现在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推崇学习。
-
列子
《列子》又名《冲虚真经》相传战国列御寇所著,其思想主旨近于老庄,追求了一种冲虚自然的境界,列为道家的重要经典之一。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的,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
庄子
《庄子》又名《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
慎子
《慎子》一书,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介绍说有“十二论”。徐广注释道:“今《慎子》,刘向所定,有四十一篇。”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为四十二篇,宋代的《崇文总目》记为三十七篇。现存《慎子》只有七篇,即《威德》、《因循》、《民杂》、《德立》、《君人》、《知忠》、《君臣》,从现存的《慎子》中,可以看出慎到有尚法、重势、贵因的思想,属于前期法家之列。慎到反对尚贤,反对儒家主张的德治,主张法治。
-
老子想尔注
《老子想尔注》是老子《道德经》的注释本,道教早期教派正一盟威道的一部哲学兼丹经的经典著作,为天师家学。作者为道教正一派创始人东汉张道陵。
-
大道论
大道论为元末,张三丰最伟之作品。所谓“道”,是就它统御并直接参与整个宇宙之内之外之中之综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的功能作用所作的形容性定义。
-
清静经
《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一卷。《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全书仅四百零一字。是道教炼养术重要资料之一。《清静经》正文起首一句就是“大道无形”而定了全经格调。经文不讲有为的修养方法,而是要人从心地下手,以“清静”法门去澄心遣欲,去参悟大道。经中以发挥“清静”两字为主,简明地叙述了道家修心养性的基本原则。
-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
周易参同契
《周易参同契》。东汉魏伯阳著。简称《参同契》,道家养生经典。全书指导炼外丹,以乾坤为鼎器,以阴阳为堤防,以水火为化机,以五行为辅助,以玄精为丹基等等,从而阐明炼丹的原理和方法,为道家最早的系统论述养生的经籍。
-
文始真经
《文始真经》乃文始真人尹喜所著经书,又名《文始经》《关令子》,《关尹子》。以独特的视角将“道”的广阔无边的玄意天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所谓“文始”,可以理解为文明之始。因为他接受了老子的教诲,从而开发智慧,修证大道,得到成就,正是人类文明的最高境界。此经分为九篇,阐述宇宙和自然的规律,以养性为中心思想,体会虚无中的真实。
-
黄帝四经
《黄帝四经》又称《黄帝书》是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初付于帛书老子乙本前,当时称《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后经专家鉴定,认为此书是失传已久的《黄帝四经》。《汉书.艺文志》曾经著录此书,为中国战国时代的哲理典籍,文体押韵,久已失佚,学者根据书的内容、文字、篇章数目等研究,认为此书成书时期当晚于《老子》,早于《管子》、《孟子》、《庄子》。它体现了道家学说由老子一派变成黄老学派的转变,对先秦各家各派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黄帝四经》于经学研究有极重要的地位。
-
鬻子
《鬻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记载:"道家有《鬻子》二十二篇,小说家类有《鬻子说》十九篇"。刘勰《文心雕龙·诸子第十七》:“至鬻熊知道,文王咨询,余文遗事,录为《鬻子》。”内容“阐域中之教化,论刑德之是非”(《鬻子·逢行圭序》)。今本《鬻子》一卷,其文与《列子》引《鬻子》三条不类,与贾谊《新书》引小说家之《鬻子说》六条略同
-
通玄真经
《通玄真经》即《文子》。唐玄宗崇道,於天宝元年(742)封文子为「通玄真人」,尊称其书为《通玄真经》。刘向《七略》存《文子》九篇,《汉书。艺文志》录九卷。梁阮孝绪《七录》作十卷,《隋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均为十二卷。过去历来被认作伪书。1973年,河北定县四十号汉墓出土《文子》残简,其中与今本《文子》相同处有六章,有学者据此认为其并非伪书,而是部先秦古籍,但经後人窜乱。《文子》解说老子思想,继承并发展了「道」的学说,又杂揉名、法、儒、墨诸家,宋濂《诸子辨》称其为《道德经》的义疏。现存唐徐灵府《通玄真经注》十二卷,宋朱弁《通玄真经注》七卷,元杜道坚《通玄真经缵义》十二卷,皆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今人李定生、徐慧君撰《文子要诠》(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通行於世。
-
抱朴子
《抱朴子》东晋葛洪所撰,分为内、外篇。抱朴([bào pǔ])是一个道教术语。源见于《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今存“内篇”20篇,论述神仙、炼丹、符箓等事,“外篇”50篇,论述“时政得失,人事臧否”。“外篇”中《钧世》、《尚博》、《辞义》、《文行》等篇中还涉及有关于文学理论批评的内容。全书总结了魏晋以来的神仙家的理论,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论体系,并继承了魏伯阳的炼丹理论,集魏晋炼丹术之大成。 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之中,将玄学与道教纳为一体,将神学与道学纳为一体,将方术与金丹纳为一体,将丹鼎与符炁纳为一体,将儒学与仙学纳为一体,从而确立了道教的神仙理论体系。
-
悟真篇
《悟真篇》是北宋张伯端撰道教典籍。考该书以诗、词、曲等体裁阐述内丹理论。内丹之学,唐宋以降,流衍日繁,蔚为大观。宋张伯端承钟、吕之学,仿效《周易参同契》,著为《悟真篇》,内丹之学遂大显于世。《悟真篇》与《周易参同契》《老子河上公章句》《黄庭经》并为中国古代早期四大内丹术专著。
-
黄帝阴符经
《阴符经》全称《黄帝阴符经》或《轩辕黄帝阴符经》,也称《黄帝天机经》与《混元阳符经》相配,论涉养生要旨、气功、房中等方面。关于成书有人说黄帝,有人说是战国时的苏秦,近代学者多认为其成书于南北朝。 作为一部高度精炼的道教经书,《黄帝阴符经》正如其他许多具有理性精神之道教学者所撰之作品一样,不是简单因袭易学义理派的言辞,而是运用其义理思维,以《易》通《老》,演述“神仙抱一之道”、“富国安人之法”、“强兵战胜之术”,全书以隐喻论述养生,愚者不查谓兵法权谋等说或谓苏秦之“太公阴符之谋”皆离旨甚远。如道教《纯阳演正孚佑帝君既济真经》,通篇全部以军事术语写成,不知者初见会认定是一篇兵书。
-
黄帝外经
《黄帝内经》,从远古时代一直到今,而三十七卷的《黄帝外经》,则可能永远失传了。但是,关于它的民间传说,还是相当丰富和十分有趣的了。现在所传的《黄帝外经》原称《外经微言》,为明陈士铎所传,所述内容带有浓重的道家思想,理论阐述恪守后世的阴阳五行概念,是在一个相当成熟的思想体系下对某些问题进行格式化阐述的著作。
-
老子中经
《太上老君中经》二卷,汉佚名撰。本书依次叙述了五十五位神仙的阶位、神抵和名讳详述道教存思服气之法。存想天地人身的一切诸神,也兼及内视、辟谷、按摩,服食、符篆、医药等方术。收入《道藏》第839册。《云笈七签》卷18至19全文刊载。
-
玉皇经
《玉皇经》全称《高上玉皇本行集经》,有3卷。是道教经典必诵经文。《玉皇经》为元始天尊演说玉皇修道登仙故事,及诵念玉帝经咒之功德果报。全经共三卷。经文由《清微天宫神通品》《太上大光明圆满大神咒品》《诵持功德品》《天真护持品》及《报应神验品》组成。有多种注本,收入《正统道藏》《道藏辑要》和《中华道藏》。
-
太平经
《太平经》,又名《太平清领书》,是相传由神人授予方士于吉的东汉道教太平道典籍,成书于东汉中晚期,170卷。 《太平经》内容博大,涉及天地、阴阳、五行、十支、灾异、神仙等。《太平经》重新构筑了早期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以阴阳五行学说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图景,提出了一套“无为而无不为”统治术;提出了修道的教徒的修身养性术;提出了财产共有、自食其力的善恶报应观念,反映了平均主义和平等理想的朴素民本思想。《太平经》是中国第一部道教经典,东汉时地位崇高,是汉末太平道信奉的经书,官府起初批评《太平经》“妖妄不经”,后来汉灵帝却赞同此经。在六朝和唐代,《太平经》成为道教重要经典之一
-
黄庭经
《黄庭经》又名《老子黄庭经》,是道教养生修仙专著;内容包括《黄庭外景玉经》和《黄庭内景玉经》;两晋年间,新增《中景经》。作者为天师道魏华存。其成书年代大致介于东汉晚期到晋朝以前。《黄庭经》由七言歌诀组成,《外景经》一百九十七句,《内景经》四百三十二句,说的是道教存神养气的修持之术,其要义在将人体的五脏六腑、骨节毛孔与天神一一对应,认为人身的每一个生死门户都有主管之神,只要存思诸神,使之返归体内,便可得道成仙。存思诸神的具体方法是“内观”,或称“内视”,凝神静虑,使人的意念与天神相汇,便可达到天人合一的神仙境界。《黄庭经》是道教上清派的主要经典,也被内丹家奉为内丹修炼的主要经典。
-
玉皇心印经
《高上玉皇心印妙经》,也称《无上玉皇心印妙经》,简称《玉皇心印经》或《心印经》。《玉皇心印经》是道士每日功课必诵经典,是修道之径路,是“命功”修炼功法。按照经中所讲悉心做去,小则有益身心,大则证道登真。诵持不退,不但能开通妙理,渐悟真诠,且能感格高真上圣,资助道力。
-
化书
《化书》,唐末五代谭峭撰。共六卷,分道、术、德、仁、食、俭六化,一百一十篇。谭峭继承老子 “有生于无” 最后“有” 又归于 “无” 的思想, 认为 “道” 是万物变化的根本 ,全书基本上发挥黄老列庄学说,受列子化、盗天等思想影响颇大。该书还继承张湛《列子注》所论述的最高哲学“太虚”,亦即虚,谓“太虚一虚也”,“其说多本黄老道德之旨,文笔简劲奥质”。谭峭的《化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
内观经
《太上老君内观经》简称《内观经》,撰人不详。约出於晋魏朝。陶弘景曾引过此经,是道教的经典著作之一。《太上老君内观经》义理通明,文字优美通畅,韵古义幽,言简意深。若以传统经典来修持,对精神灵性修持上的提升,将会有所极大收获。若当古文来细细欣赏品读,可谓中华文字组合上的极致美感体现。此经以修心为修道之说,认为观心照己和静养元气是修道的基础。在内观的过程中,通过保持意念,可以替代杂念,因为人们的意识往往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通过内视,可以将注意力转向内部,断除外缘,以求达到内心的宁静。宋金以来对道教诸派尤其全真一派之教旨影响颇大。
-
重阳立教十五论
《重阳立教十五论》为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经典论著。全真开化辅极帝君王重阳撰,一卷。
-
紫清指玄集
《紫清指玄集》乃丹术著作,作者为宋朝人白玉蟾。内容有玄关显秘论、修辨惑论、性命日月论、谷神不死论、阴阳升降论、金液还丹赋、学道自勉文、东楼小参文、冬至小参文、丹语法语、题张紫阳薛紫贤二真人像、谢陈仙师寄书词、鹤林问道篇,以及必竟凭地歌、快活歌等,共40余篇。作者精通内丹术,善属文辞,且喜交游。
-
道学渐法之金丹大道
道家丹经集合,历代祖师丹经汇总
-
乐育堂语录
《乐育堂语录》是一部道家内丹学经典著述,作者是黄裳,字元吉先生生卒不详,江西省丰城人。光绪年间(前后约十一年)曾在四川富顺县《乐育堂》讲过道,著有《乐育堂语录》、《道德讲义》(原名《道德经注释》,后为《道德经精义》,今称此名)、《道门语要》等书。该书是清朝道咸年间,即约公元1841年到1860年之间,道门大真人黄元吉先生为门下弟子在“乐育堂”讲解丹法之教学问答也。因本书原为讲课记录,较一般丹书通俗易懂,对诸如一阳生、炼心、炼己、进火采药、先天后天精气神、性命双修等内丹学说阐述均较明白。
-
太乙金华宗旨
《太乙金华宗旨》是一部道家内丹典籍.它不用隐语阐述金丹大道修证的思路和技术而是着重论述玄理。书的全名为《吕祖先天一气太乙金华宗旨》, 为明清扶乩托名吕祖的乩坛所作。后因荣格《太乙金华宗旨》影响颇大因而也有道教徒说是吕祖之后三百多年的南宋时代全真派的王重阳所著。
-
性命圭旨
《性命圭旨》,全名《性命双修万神圭旨》,作者不详,成书时间宋至明朝。分元、亨、利、贞四集。相传出於尹真人高弟之手。前有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新安震初子余永宁书《刻《性命圭旨》缘起》,其曰:"里有吴思鸣氏,得《性命圭旨》于新安唐太史家,盖尹真人高第弟子所述也。"。而《性命圭旨》多赖唐皋所藏孤本得以流傅。《性命圭旨》为总结性书籍,主张破除三教门户之见,宗罗三教历代精义,一出世就广泛流传。
-
三官经
《三官经》全名《太上三元赐福赦罪解厄消灾延生保命妙经》也叫《三官真经》或《三官感应妙经》。撰人不详,约出于明代。最早是“三官手书”,记载于西晋《三国志·魏志·张鲁传》。三官是天、地、水三官大帝。
-
太上感应篇
《太上感应篇》为道家经典,内容主要是劝人遵守道德规范,时刻止恶修善自利利他。特别强调承负法则,道经中系统的提出承负论的观点,是在东汉的《太平经》中。行善积德福庇子孙,作恶受罚殃及子孙。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
列仙传
《列仙传》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叙述神仙的传记,具体成书时间与作者争议颇多,现多认为是西汉史学家刘向所著,记载了从赤松子(神农时雨师)至玄俗(西汉成帝时仙人)七十一位仙家的姓名、身世和事迹,时代跨度较大。传记体例仿《列女传》,首为众仙传记,记后各有四言赞语,篇末总赞。《列仙传》一开始出现并非道书,有人认为是志怪小说,也有人看作杂史杂传,但它后来被收入《道藏》(138册),成为道书。道教追求得道成仙,通过热烈迷狂的想象构筑了一个较完整的神仙谱系,而《列仙传》中出现的众神仙成了这个神谱的重要组成部分。
-
通关文
《通关文》乃清代高道刘一明所著,直指道门学人弊病,谓吾人之所以学道者多而得道者寡,乃因“学人一身偏病,满腔邪气,以故空过岁月,枉劳跋涉耳”。
-
太上洞渊神咒经
道家咒语书。简称《神咒经》,记载了道君授予道士王纂的神咒。提供有图片版和文字版,二十卷。计有誓魔、遣鬼、缚鬼、杀鬼、禁鬼、斩鬼等品,并附有各种制鬼符箓。称“自今以去,道士转经行道之处,魔王不得挠之。”杜光庭序称,西晋末,太上道君以《神咒经》授金坛马迹山道士王纂。或谓该书非一时一人的作品,前后十卷及各卷体例不一致。其成书下限不应晚于东晋末。收入《道藏》第一七○至一七四册。
-
炁体源流
《炁体源流》:米晶子著(张至顺道爷),『炁』化三清,『体』能载道,『源』乃先天道统,『流』为老君法脉,故曰《炁体源流》。作偈一首:“巽风吹到水面上,海底常送无油灯,千言万语难说尽,一字道破定南针。”本栏目是根据《炁体源流》章节序目重新从网络整理各个章节而来,排版、文字可能与实体书不一致,有条件建议阅读实体书。 黄中宫官方公众号: 米晶子炁體源流 黄中宫交流平台
-
行气玉佩铭
《行气玉佩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练气理论文物资料,此器为一杖首。青玉,有灰黑色晕斑。十二面棱柱体,高5.2厘米,宽3.4厘米。中空但未穿顶,用来套在杖上,顶部为圆形平面,一面下部有一孔与内腹相通,棱面经抛光。在十二面中,每面自上而下阴文篆刻三字,有重文符号,共计四十五字,记述了“行气”的要领,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有关气功的最早记录,也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较早的文献记载,现藏天津博物馆。
- [大道家园]:dadaojiayuan.com
- 微信关注:至大国学(qiudaozhongnan)
- 版权所有:2011-2025
- 陕公网安备 61019702000398号 备案号: 陕ICP备2022010374号
-
本站为免费公益性网站,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
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