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圈

《五行》·五行学说与五行的特性

中国古代经典 佚名 著 2024-07-07

五行学说,是对水、火、木、金、土等五种物质属性和这五种物质运动方式的总称。中医用五行来解释生理病理上的种种现象。占测者用五行相生相克来推算人的命运。中国思想家把五行视为构成世间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用来说明和解释客观世界。五行中具有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关系,称为“相生”,简称为“生”。“生”具有产生、帮助生长和联系等意义。五行不仅具有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相生”关系,而且还具有相互约束,相互克制的关系。五行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相克”。

五行相生的次序为: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的次序为: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接触和观察,认识到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长、升发的特性;“火曰炎上”,意思是火具有发热、向上的特性;“土爰稼穑”,意思是指土具有种植庄稼,生化万物的特性;“金曰从革”,意思是金具有肃杀、变革的特性;“水曰润下”,意思是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性。

古人基于这种认识,把字宙间各种事物分别归属于五行,因此在概念上,已经不是金、木..水、火、土本身,而是各种事物、现象所共有的可相比拟的抽象性能。

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有关古代阴阳哲学的认识几乎是统一的,而这种统一就在于阴阳学说符合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论。与此相关的认识是,五行理论就是古代朴素的唯物论,而这种说法的依据就是把《尚书•洪范》中的五行理解成五种物质。近年来这种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这表现在很多学者试图摆脱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哲学模式来重新理解古代哲学思想。事实上,当离开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回归到秦汉之前哲学水平上的时候,阴阳哲学就会显现表现出其原本的内容。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台湾学者徐复观就注意到,先秦文献中凡提到“五行”时大都是用“阴阳五行”,而提到阴阳则经常不带有五行,这说明五行是依附阴阳存在的。遗憾的是徐复观对阴阳五行理论的考察没有关注到还有中医学的存在,也没有提及《黄帝内经》中的相关论述。因此对阴阳理论如何驾驭五行学说没有做出进一步的探讨。实际上,阴、阳、木、火、土、金、水,在原本体系内都是抽象的概念,其中的木、火、土、金、水并不是指有形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