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九节
注释
(1)畔:《书·胤征》:“沈乱于酒,畔官离次。”《论语·颜渊》:“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阳货》:“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庄子·徐无鬼》:“其为人也,上忘而下畔。”这里用为背叛之意。通“叛”。
(2)陈贾:齐国的大夫。
(3)食:通“蚀”。《诗·小雅·十月之交》:“彼月而食,则维其常。”《左传·隐公三年经》:“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管子·四时》:“是故圣王日食则修德,月食则修刑。”这里用指为日食月食之意。
(4)管叔监殷:管叔,名鲜,武王之弟,周公之兄。周灭商之后,把管叔封到殷地以监督、管理殷遗民。
(5)解之:向他解释。
(6)有诸:有这事吗?
(7)顺:掩饰,将错就错。
(8)岂徒:岂止。
译文
齐国占领燕国后,燕国人反叛。齐王说:“我很是愧对孟子。” 陈贾说:“大王不要忧患。大王自以为和周公相比,谁更爱民,谁更有智慧?” 齐王说:“唉呀,你这是什么话?” 陈贾说:“周公使派他的哥哥管叔监管殷商的遗国,管叔却带领殷族人叛乱;如果周公知道但还这样做,就是不爱民;如果不知道而这样做,就是没有智慧。爱民和智慧,周公都没有尽量做到,何况大王您呢?我请求见孟子并向他解释。” 于是陈贾去见了孟子,见面后陈贾问:“周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孟子说:“是古代的圣贤。” 陈贾说:“他派管叔监管殷族人,但管叔却带领殷族人叛乱,有这回事吗?” 孟子说:“有的。” 陈贾说:“周公知道管叔将要叛乱而还要派他去吗?” 孟子说:“他不知道。” 陈贾说:“那么圣贤之人也会犯错误?” 孟子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周公的过错,不是很近情理吗?况且古时候的君子,有了过错就会改正;如今的君子,有了过错则任其发展。古时候的君子,他的过错,就象日食月食一样,人民都看得见,等到他改正过错时,人民就会很敬仰。如今的君子,何止是让过错顺其自然发展,而且还会编一套言辞来为自己辩解。”
评析
这段文言文出自《孟子·滕文公上》,记录了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次对话,借此对道德修养、人性认知及君子之行等问题作出深刻阐述。
首先,孟子通过陈贾的口,以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的历史事实,展现了周公的人性误判,进而引导出周公之过,从而为齐宣王的燕人畔问题提供了解答。这是孟子用具体的历史事例来解答抽象的道德问题,以史喻今的写作思路。
其次,孟子对于道德问题的处理态度,显示出他对于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宽容态度。他认为,过失是人之常情,即使是古圣人周公也难免犯错。但关键在于,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这一对比,凸显了孟子对于君子应有的品行的坚持,也揭示了他对于时代道德滑坡的忧虑。
再者,孟子以“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这一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君子过错的公开性和矫正过错的公正性,强调了道德修养的公开性和公正性。这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富有哲理性,令人印象深刻。
最后,孟子通过这段对话,呼吁君子应以古圣人为榜样,明辨是非,勇于改过,而不是顺从过错,更不能为过错辩护。这种深入浅出的道德教诲,体现了孟子的高尚情操和深邃智慧。
总的来说,这段文言文以历史为引,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孟子的道德观和人性观,以及他对于君子品行的期许。其语言简洁明快,思想深邃,寓教于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哲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