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圈

《五篇灵文》-北宗全真教祖师重阳真人传-北派丹法

佚名 著 2024-07-06

最上一乘妙诀  重阳祖师心传  清虚子录

夫最上者,以太虚为鼎,太极为炉,清静为妙用,无为为丹基,性命为铅汞,定慧为水火,以自然造化为真种子,以勿忘勿助为火候,洗心涤虑为沐浴,存神定息为固济,戒定慧为三要,先天之中为玄关,明心为应验,见性为凝结,三元混合为圣胎,打成一片为丹成,身外有身为脱胎,打破虚空为了当。

此最上一乘之妙道,三教同源之心法,上士行之不怠,直超圣域,顿悟圆通,形神俱妙,与道合真,逍遥极乐,永劫不坏,即大觉金仙之位也。

至道原来不易传,穷微究理了尘缘;山头水降黄芽长,地下雷升白雪填;
慧月涓涓澄碧沼,玄风细细捲青烟;木性金情相交合,便是虚无太极圈。


赤莲真人所作  王重阳祖师注解

斯文乃金丹之至宝,非其人而不可传也。若上根上器大德之子,得遇此书,修仙之正路耳。
重阳注曰:
仙有五等,鬼仙不足取,人仙不必论,地仙住世长年,神仙出有入无隐显莫测,身外有身,能二其身者是谓神仙。
天仙者,列于神仙之上。
学道之士,勿为中下之徒,当学最上一乘之真法,无上至极之妙道。
洞晓天地阴阳,深达五行造化。
阴阳二字,理莫大焉。
天地日月五行,由此而化,太极既判,清气上升,在天成象,浊气下降,在地成形。
木火之精为太阳,金水之华为太阴。
天地日月,感二气而化成也。
此二气互运于天地之间,周流不已,化生万类。
然人之生也,禀父精母血,天之阳气,地之阴气,日之阳魂,月之阴魄,火之阳神,水之阴精。
人之一身造化,与天地同一气也。
天地乃人之大父母。
悟之者超乎天地阴阳之外,迷之者罹乎苦海万象之中。
不被五行之所拘,阴阳之所缚,是谓上品天仙。
不悟之者,与造物同沦,悲哉!

以天心为主,以元神为用。
重阳注曰:
天心者,妙圆之真心也。
释氏所谓妙明真心,心本妙明,无染无著清净之体,稍有染著,即名之妄也。
此心是太极之根,虚无之体,阴阳之祖,天地之心,故曰天心也。
元神者,乃不生不灭,无朽无坏之真灵,非思虑妄想之心。
天心乃元神之主宰,元神乃天心之妙用。
故以如如不动,妙圆天心为主,以不坏不灭,灵妙元神为用也。

以三宝为基,外三宝不漏,内三宝自合也。
重阳注曰:
内三宝者,精气神是也;外三宝者,耳目口是也。
须以耳,目,口,闭塞勿发通。
目视色则神从目漏,耳听声则精从耳漏,口开言则气从口漏。
视听言时动于外,则精气神日耗于内,渐渐衰老,耗尽则死。
所谓固三宝者,目不妄视,耳不妄听,口不妄言,是为外三宝不漏也。
目不视而神在心,耳不听而精在肾,口不言而气在丹田,是为内三宝自合也。

始得天人感通,先天之气,自然归之。
重阳注曰:
天者,先天气也;人者,后天形也。
修仙之士,若常涵养,如如不动之天心,灵妙不昧之元神,行住坐卧,摄于玄关一窍之中,自然目不妄视,耳不妄听,口不妄言,内真外应,先天之气,自然感通,归于吾身矣。

然人之一身内外,四大上下,皆属后天阴阳,惟有先天一点至阳之气,混于杳冥不测之内,至虚至灵,难求难见。
重阳注曰:
人之一身,外有四肢百骸,内有五脏六腑,至于涕唾津精气血液者,俱是有形之物,皆属后天阴浊。
这点至阳之气,即先天真一之气,谓太乙含真气是也。
恍惚杳冥者,指先天发生之所也。
欲先天至阳之气发现,别无他术,只是一静之工夫耳。
静工之道,只在去妄念上做工夫,观一身皆空,寂然不动之中,忽然一点真阳,发现于恍惚之中,若有若无,杳冥之内,难测难窥,非内非外,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

虽然外来,实由内孕。
重阳注曰:
万物负阴而抱阳,人之一身四大虽属阴浊,内含一点先天元阳。
本自良知良能本妙本明,因人七情六欲攻于内,寒劳暑役伐于外,以致元阳散尽而不知觉悟,随造化而沦没矣。
知之修炼,收视返听,忘物抱真。
视听不漏于声色,妙湛不漏于念想,真精自固,元阳自充。
内真外应,先天一气自虚无中而来,点化身内之金丹。
故曰虽从外来实由内孕。
是以母气而伏子气,神抱于气,气抱于神,当斯之际,丹田温暖,三关升降,上下冲和,醍醐灌顶,甘露洒心,钧天妙乐耳中常闻,至宝玄珠,目中常见,此乃真景象也,非譬喻也。
真精既返黄金室,一颗明珠永不离,岂虚言哉!

先天若无后天,何以招摄;后天不得先天,岂能变通。此乃无中生有,有中生无,无因有激之而成象,有因无感之而通灵。先后二天之气,如谷之应声。
重阳注曰:
先天者,入于无象;后天者,滞于有形。
先天者,真净妙明之心也;后天者,端严具足之形也。
先天妙明真性本来清净,无始以来。
一念垂珠至于今日,若不得后天具足之体招摄,则阴灵孤渺。
后天具足之体,若不得先天灵妙之元神,则不能变化通灵,岂能超凡入圣。
夫性命者,神气之根源也。
气者,天一之水;神者,太乙含真;性者,无中之有象;命者,有中之虚无。
命无性不灵,性无命不立。
无者是先天之性,神者真一之气也。
有者后天之命,气者真一之精也。
此有形阴质,因一点无象阳气而生,此有形之内怀无象之真,必假煅炼澄清,方得玄珠显像,玄珠既显,采归炉内,有无混融,二气感通,如影之随形,如谷之应声,自然心凝形释,骨丹都融,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神仙妙用,只是采取先天真阳之气,以为金丹之母,点化己身阴气,以变纯阳之体。
重阳注曰:
金丹在内,药从外来,实由内孕何也?盖神依形生。
既有此物,一点先天在人身,个个不无,人人本有。
世人迷真顺情,情境既熟,爱河流浪,欲海波深。
实观觉悟之者,得遇真师指示,这先天一气,药从外来依形而生,采取之法,只是忘情忘形,委志虚无,一念不生,静中至寂,忽然天光自发,不内不外之閒,若有一物,或明或隐,乃玄珠成象。
玄珠因何而成象,皆因静寂之时,神抱于气,气结精凝,结成一粒金丹,永在丹田之内。
外现玄境之象,犹如室内之灯光,照透窗外之明朗。
天根月窟閒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待他一点自归复,身中化作四时春。
温养丹鼎光透帘帏,此之谓与玄珠外药也,先天真元也,真阳火也,铅遇癸生也。
于斯之时,宜当于静,方可采取归来。
自觉丹田火炽,两肾气煖,三关升降,一气冲和,醍醐灌顶,甘露洒心,内景无穷,笔难尽述。
先天气生,即一阳动时,更生天地,别立乾坤,回阳换骨之时也。
人自父母媾精胎形,十月渐满,气足形全而生身,其一点灵光元阳之气,已含于内。
既有此身,则阴系阳,五行之内,死生贵贱,莫能逃也。
既得先天真阳,归于身内,假作炉鼎,与后天真阴交媾,二气氤氲,结成仙胎,返炼五行,逆施造化,当三万刻工夫,不差毫发,方得火候不灭丝毫。
须要十月功成,脱胎飞升。
五行不能拘,阴阳不能陶,通身阴浊尽化纯阳,跳出樊笼,散荡逍遥无穷矣。

却从炼已纯熟,方得先天造化,玄珠成象,太乙含真,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此皆自然而然,不假一毫作为也。
重阳注曰:
二六时中,逆而修之,不顺熟境,动持道念,目不随色顺境,耳不随声逐境,鼻不随香臭境,舌不随味美境,身不随触欲境,意不随情熟境。
觉而常照,照而常寂,如斯不顺人情熟境,久久自然,天理纯真。
炼已即炼心也,心为离,离者已土也。
炼心不动,即离宫修定。
定则气和,和则身安,安则精气充满,满则铅汞凝结,结则造化自有。
玄珠成象,太乙含真,金液炼形,骨散寒琼,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皆自然也。
若非操存谨守,降心炼性,必无自致之理。
然此工夫必加勇猛决烈之心,舍死忘生之志,乃可纯熟矣。
心死方得神活,此之谓也。

五篇灵文
玉液章第一

神不离气,气不离神,呼吸往来,归乎一源,不可著体,不可运用,委志虚无,寂然常照,身心无为而神气自然有所为,犹天地无为,万物自然化育。
重阳注曰
先天一气自虚无中来,二气相交,自然神抱于气,气抱于神。
先后二天之气,相交相得者,浑如醉梦,自然而然,无一毫作为也。
吸则气,呼则神,神呼气吸,上下往来,复归于本源,炼结成丹为之胎,身心大定无为,而神气自然有所为。
委志虚无,不可存想,犹如天地之定静,自然阳升阴降,日往月来而造万物也。

工夫已久,静而生定,神入气中,气与神合,五行四象,自然攒簇,精凝气结,此坎离交媾。初静之功,纯阴之下,须用阳火煅炼,方得真气发生,神明自来矣。
重阳注曰:
炼已纯熟,工夫静久,自然神气交合。
神属南方火,火在卦为离;精属北方水,水在卦为坎;
魂属东方木,木在卦为震;魄属西方金,金在卦为兑;
意属中央土,土在卦为坤,名曰中宫黄庭。
先天玄关为乾,既神与气合,神入气中,自然五行四象攒簇,是为坎离交媾之功也。
纯阴用火,谓凝神下照坤宫,杳杳冥冥而得真气发生,神明自来,谓一阳生而为复也。

产药章第二

神守坤宫,真火自来,坤宫乃产药川源,阴阳交媾之处。
重阳注曰:
坤宫乃人身中黄庭宫是也,即心下,肾上,肝西,肺东,内肾之前,脐轮之后,中虚之窍,真气发生之所。
人自父母胞胎,一身之精粹。其连如环,其白如练。
先生三元,后生两肾,两肾既生,渐生两目,后生两外肾,三才既全,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渐次而生。
此一窍乃祖气之宫,故曰坤宫,坤乃承载万物之谓也。
实为产药川源之处,阴阳交媾之所也。
神守坤宫,要昼夜之閒,时刻不离,元神下照,回光静定,逆施造化,拨转天关,大药自此而生,金丹由是而结也。

若不得真火煅炼,则金水混融;若不专心致志,则阳火散漫。大药终不能生,先天何由而得。煅炼之久,水见火则自然化为一气,薰蒸上腾,河车搬运,周流不息。真精自此而生,元气胚胎于此。呼吸相含,脉住气停,静而生定,大定之中,先天一气,自虚无中而来。是以先天母气而伏后天子气。顺其自然,不可欲速,先天自发也。
重阳注曰
坤宫之火,曰真人之火也。
常以神照坤宫煅炼阴阳,精化为气。
专心致志于行住坐卧之间,皆可随意守之,不可散乱。
日久而不见其功者,皆因心中杂乱。
若煅炼之久,精得火炼,自然化为一气。
日久三震,响上泥丸,化为甘露,降下重楼,凝为精液,复归坤位。
胚胎元气,渐渐壮旺,神呼气吸,自然含育,周流不息。
气脉以停而入静定,大定之中,忽然而动,乃先天一气发生。
自乾宫而来,如母恋子,自然感合,神变莫测。
听其自然,不可欲速,时至气化,自然见其功效也。
天光者,神光也。
工夫久静,神光照烛,静则神灵表里透澈,发现于外色,象不能碍,爱欲不能障,自然隔墙见物,预知前世矣。

混沌之初,天地未判,玄黄相杂,时至气化,定中生动,只这动处,方知造化,若有一物,或明或隐,不内不外,此是大药始萌,不可遽采之。若有一毫念起,天真遂丧矣。
重阳注曰:
天之轻清在上,其色玄;地之重浊在下,其色黄。
天地未判之前,浑沦一气,玄黄不分,清浊未定,混而为一。
时至气化,清气上浮为天,浊气下凝为地。
地气上升,天气下降,二气氤氲,化生万物,清净之功亦然。
先天真阳与后天真阴,阴阳混一,犹如天地玄黄相杂。
忽然定中生动,造化自现,如天地一判,别立乾坤是也。
若有一物或明或隐,乃玄珠成象也。
此玄珠似乎在外,闭目甚分明;似乎在内,开眼却清白有象。
他人不能见,无象独自见分明,故曰无象玄珠。
乃是大药之苗始生,其药尚嫩,故不可采。
若有妄念,采之必失玄珠,丧却天真至宝,反成魔狂,呼吸乱奔不可救也。
命宝不可轻弄,其斯之谓也。

采药章第三
神守乾宫,真气自归。乾宫乃造化之源,生身受气之初,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重阳注曰:
坤宫属地为阴,应人后天有终之形;乾宫属天为阳,应人先天无始之神。
乾宫乃虚无玄关一窍是也,实为造化之源。
自无而有谓之造,自有而无谓之化,由造而化也。
始则受气于虚无一窍而生,终则散精于幻妄六贼而死,造化循环,不知几万劫矣。

始则凝神于坤,煅炼阴精,化为阳气,薰蒸上腾,河车搬运,周流不息。次则凝神于乾,渐炼渐凝,渐聚渐结,结成一颗玄珠,大如黍米,恒在目前,一得永得。先天虚无真气,自然归之。待其铅光闪烁如月之象,汞气飞扬如日之象。不时日月交合一处,一点灵光,圆陀陀,光烁烁,照耀上下,内真外应。先天之气,自虚无中而来,是以母气而伏子气,自然感合造化之妙。药从外来,非假存想。
重阳注曰:
人禀天地,阴阳二气以生,真阳之气在身,为铅为精为坎; 真阴之气在心,为汞为神为离。
象曰:人与天地之气同体是也。
修真之士,既得大药始萌,玄珠成象,而内精神壮旺,当此之际,神中之精下交于坎,精中之神上交于离,内则精神交合于内,外则阴阳交合于外,内外明彻,照耀上下,化为一颗明珠,圆陀陀,光烁烁,三关升降,上下旋转如轮,周流不息。
如斯象景,是内之精神和合,金木交并,水火激发之际。
是内有真实,故外应其景象也。
若非亲造真境,岂能有此哉。
先天之气母气也,后天之气子气也,自然感合,返斯造化之妙,始得药从外来。
母气天气也,子气人气也,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天气归一身,皆成自然人,还将上天气,以制九天魂。
此同类之谓也。
先坤后乾者,又名移炉换鼎是也,此乃金丹之真窍妙,先天火候之秘诀也。

初炼丹时,便向水中求之,终落顽空,毕竟无成。须以我之真气,而感天地之至精,当以阳燧方诸,水火感通之理,推之自得。
重阳注曰:
初炼丹时,先须神照坤宫,以火炼药,以神驭气。
待真气发生,后守乾宫,悬胎鼎内,结成玄珠,炼成大药,吞入腹中,点化己之阴气,变成乾阳之体,此空中之妙用也。
时人不悟真空之妙用,不遇至人之传授,道听途说,盲修瞎炼,便向水中求之。
水者,杳冥之谓也,忘念忘体于杳冥之中,岂不落于顽空乎,必竟终无成丹之理也。
当以阳燧方诸,水火感通之理,推之自得。
阳燧火珠也,太阳正宫,以火珠向日燧之;方诸水珠也,太阴正宫,以水珠向月珠之。
天地悬隔之远,一刻之中,自然得水火也。
彼物受气之遍,尚能感通日月,得水火于顷刻之间。
何况人为万物之灵,根乎静定之中,岂不感通身中妙化,而结成金丹也哉。

当其日月交光之候,先天适至之时,泥丸风生,欲海波澄,此身如在万丈海中,不知有水,不知有火,不知有天地人我,浑如醉梦。正是龙虎交会之际,金木相啖,水火相激,景象发现,迅如雷电。急急采取,其采取之妙,如发千钧之弩,惟用一寸之机。似采非采,不采实采,乃为真采也。
重阳注曰:
不知如醉,此是得药之景象也。
当其玄珠成象,日月交光,正是采药之时,先天适至之候。
当此之时,泥丸自觉风生,从天吹下,灌入玄关,两目之中,径通周身,关窍齐开,骨节如断,酸软如绵,心冷如冰,丹田如火,身心欠爽。
慎勿恐怖,正是水火烹蒸激发之时,龙虎金木交会之际。
少刻三宫气满,二气冲和,尘情尽绝,神气泰定,恍如醉梦,犹如万水万火,互相感激,不知有天地人我。
只闻千钟雷鸣,万道霞光,灵明内外,琳琅满空,雷轰电掣,撼通乾坤。
采药归来,这个妙用,如半寸之机发千钧之弩,一旋之水斡万斛之舟。
经云:人发杀机,天地反覆,乃真机之妙用也。
又云: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又云:杨柳风来面上吹,梧桐月向怀中照。
泥丸风清,绛宫月朗,林閒嫩风清,一派天音降之句,皆形容先天一气,自外而来也。

得药章第四

神守玄宫,意迎牝府,神意相合,先天自得。恍恍惚惚,杳杳冥冥,一点红光,闪入下元。已之真气,噏然凑合,阴乃抱阳,阳乃激阴,至精发现,海泛浪涌。自太玄关升入泥丸,化为金液,吞入腹内,香甜清爽,万孔生春,遍体生光。至此乃是乾坤交媾。一得永得之妙,全在防危虑险,即当牢封固闭,勿令渗漏,以便温养。
重阳注曰:
玄宫即玄关也,炼黍米之所也。
又云:悬胎鼎,朱砂鼎,乾坤鼎,皆异名也。
前言乾坤,所谓初炼丹以乾坤为鼎器。
先凝神,聚于坤位,静中生动,采阴中之阳,名曰兔髓。
真气上腾,升上乾宫,动而后静,合阳中之阴,名曰乌肝。
二物混融,炼成如意之珠,所谓坎离交媾,癸花发现,真铅初露,先天初现,一阳初动之时。
如初三日,月出庚方之象,正所谓活子时也。
一时分作六候,二候得药,四候别有妙用,此时是得药之初一候。
既得初一候之药,宜当深入静室,运天然之火,再入兑丁半轮之月现,此时有龙吟虎啸之声。
铅汞恐有渗漏,全在洗心涤虑,沐浴堤防。
渐过十三日,而生乾甲,即十五日是也,此日圆满乾坤之时也。
鄞鄂已成,玄牝已立,金花已现,三阳已备之时。
月圆满于甲方,应乾之象,恐其金逢望远,正是日月重明之际,再得药之候,二候得药也。
四候别有妙用之法,为前半月之象,半轮明月之内,有龙吟虎啸之声,要虑险防危之妙用也。
仙胎已成之后,月到十八,一阴巽方守城,野战之妙用也。
次炼二阴,下弦二十三,艮地洗心沐浴之妙用也。
炼尽三阴,阳神出现,堤防固济之妙用也。
此名前三三后三三,四候之妙用也。
二候得药之理也。
神守玄宫,意迎牝府,此二句是采药之口诀。
当其玄宫之中,至精发生,真铅之气,发现一轮明月之象,真汞之火,发现一轮红日之象。
日月之中,各发金花二朵,壮如丹山,金红赤色。
斯时正不老不嫩,急急采取,何采何取,诀曰:只是意迎牝府,自然杳杳冥冥,恍恍惚惚,一点红光,闪入下元,交会真阴,阴乃噏然凑合,阴乃激阳,阳乃抱阴,阴阳激泼,海浪泛涌,自太玄关至尾闾夹脊,过玉枕化为金液琼浆,吞入腹内,香甜清爽,耳听鼓声,万颗雷鸣,钧天妙药,非琴非瑟,非笛非箫,别是一般妙音,似寒泉漱玉,似金磬摇空,似秋蝉拽绪,似风鼓青松,非常之异。
琳琅振响,有群鸦齐噪之声,众鸟频伽之韵,口涵目惊,心欢意悦,诚为极乐之邦,实乃天宫妙境。
尘寰俗客,如瞽如聋。
身心清静,百关和畅,万孔生春,遍体生出万道霞光,现一圆光,内有婴儿之象,乃阳神出象也。
全在防危虑险,不可远离,温养之法,注见下文。

温养章第五

神守黄房,金胎自成。黄房乃乾之下,坤之上,规中之妙,十二时中,念兹在兹,含光藏耀,行住坐卧,绵绵若存,如鸡抱卵,如龙养珠。抱元守一,先天元神元气,刻刻相合,渐渐相化,但安神息,不运火而火自运。百日功灵,十月胎圆,阴魄自化,阳神出现,千日之后,温养火足,剥尽群阴,体变纯阳,婴儿现象,身外有身,形如烟霞,神同太虚。隐则形同于神,显则神同于气,步日月而无影,贯金石而无碍。温养三年之后,婴儿老成,不可远离,直至九年,与太虚同体,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天地山川,有时崩坏,惟吾之道体,浩劫长存,潜伏人间,积功立行,提挈天地,把握阴阳,所以阴阳不能鋾铸也,天仙之道,斯乃毕矣。
重阳注曰:
黄房即黄庭宫也,故为乾之下坤之上也,规矩之中也。
金胎即仙胎也,金乃坚刚不坏之物,此乃人之元神也。
此元神不坏不朽,清静妙明之体,如金之坚,如刚之利,净如琉璃,光如满月。
存不亏明,因一念之妄,缘于幻化。
今既修五篇之口诀,得返还之丹道,要炼有合无,投黑结红而成仙胎,返本来之真常,合元始之妙用。
金胎自成,规中之妙,以神守之。
黄房之中,一意不散,十二时中,念兹在兹,含光藏耀,敛视收听,绵绵若存,不可须臾离。
也如鸡抱卵,如龙养珠,龙养项下之珠。
心意不忘,精神感化,其珠有光,生光既久,珠成小龙,飞腾太空,或收或放,时人见之,是为龙象,乃龙之神也。
神全变化,兴云致雨,脱骨飞腾,是谓神龙。
所以能大能小,可潜可显,动则裂泰山,发洪浪,兴云起雾,掣电轰雷。
静则隐藏渊泉,是阳灵之物。
金丹之道,学天仙者,亦如此理也。
初则抱元守一,养先天黍米,元神妙珠。
度人经云:元始天尊,悬一宝珠,去地五丈,于空悬之中,万圣千真,从珠口中出,渤渤然,后从珠口中入。
存养之久,自然元神黍米,劫劫相会,渐渐相化,新月娥眉,次而半轮上弦,渐至满月之圆。自有金光发现,日月合璧,铅汞相投,结成仙胎,温养三年,婴儿老成,直至九年,功圆行满,阴滓尽消,一神可化百神万神,形神俱妙,出有入无,炼神与太虚同体,返乎无极之真道,合乎元始之妙境。
观天地在玄妙中,如太仓一粒黍,太虚一片云耳。
有何五行拘系也,有何阴阳变化也,于斯天地,由吾提挈,阴阳由吾把握,永无终始,浩劫长存,与道合真,神哉神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