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圈

《古琴资讯》·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

本站 大道家园国学 著 2025-02-06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古琴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深厚的哲学、艺术和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起源

古籍记载琴的创制与中华文明之初的帝王有关,《琴操》载:“伏羲作琴。”   《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一弦,长七尺二寸。”  《礼记》记载“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  汉代桓谭《新论》中记载:“神农之琴,以纯丝做弦,刻桐木为琴。至五帝时,始改为八尺六寸。虞舜改为五弦,文王武王改为七弦。”  
关于琴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诗经》等典籍,周朝时,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也盛兴于民间,《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诗经·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诗经·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说明古琴至少在周朝,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在古代人们的认知度是相当广泛的。 
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考古发现最早的古琴,为2016年在湖北枣阳郭家庙,出土的周朝曾国春秋早期的琴,距今2700年左右,将我国有实物佐证的琴史提前约300年  。
中国古琴文化历史悠久,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行,世上的声响有五音。传说炎帝在沁源景凤羊头山下“黍定黄钟”,发现了音乐,炎帝神农氏又“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最初的琴  。

二、古琴的历史发展

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琴已经非常盛行,许多文人雅士以琴为友,抒发情感。例如,孔子就非常喜爱弹琴,他将琴艺作为教育弟子的“六艺”之一。能弹琴唱诗经三百首,还曾向师襄学琴,成为后世士人典范。后世有《孔子读易》和《泣颜回》两琴曲。期间著名的琴人还有师旷、列子、伯牙、雍门周、孔子等。中国古代有“四大名琴”之说,分别是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

到了汉代,古琴的形制基本定型,琴体上有了徽位,演奏技法也更加丰富。魏晋时期,嵇康、阮籍等文人的琴曲和琴论,进一步推动了古琴艺术的发展。他们以琴寄情,表达对自由、理想的追求。

唐代是古琴发展的鼎盛时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琴家和琴曲。如董庭兰、薛易简等琴家,他们的演奏技艺高超,为后世所传颂。同时,唐代的琴谱也开始大量出现,如《幽兰》《广陵散》等古谱,为后人研究古琴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宋元时期,古琴受到了文人阶层的广泛喜爱,出现了许多琴派,如浙派、江派等。琴家们对琴曲的创作和演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使古琴艺术更加成熟和完善。

明清时期,古琴艺术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琴谱的刊印也更加普及。同时,这一时期的琴家们对古琴的理论和演奏技法进行了总结和整理,为古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古琴的形制与构造

古琴的形制优美,结构精巧。琴体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琴面呈弧形,象征着天;琴底为平,象征着地。琴面上有十三个徽位,象征着一年中的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

古琴的构造包括琴头、琴颈、琴肩、琴腰、琴尾等部分。琴头有岳山,用于架弦;琴尾有龙龈和雁足,用于固定琴弦。琴腹内有纳音、天柱、地柱等结构,对琴音的产生和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古琴的演奏技法

古琴的演奏技法丰富多样,主要包括指法和弹奏技巧。指法有托、劈、勾、抹、挑、剔、打、摘等,通过不同的指法组合,可以演奏出丰富的旋律和音色。

弹奏技巧有吟、猱、绰、注、撞、进、退、复等,这些技巧可以使琴音更加生动、细腻,富有表现力。古琴演奏注重“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要求演奏者通过指法和技巧的运用,表达出内心的情感和意境。

五、古琴曲

古琴曲数量众多,风格各异。从题材上看,有反映自然景观的,如《高山》《流水》;有表达人物情感的,如《长门怨》《忆故人》;有讲述历史故事的,如《广陵散》《胡笳十八拍》;还有抒发哲学思考的,如《平沙落雁》《渔樵问答》。

这些琴曲不仅具有优美的旋律,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每一首琴曲都有其独特的创作背景和演奏要求,需要演奏者深入理解和把握,才能将其演奏得淋漓尽致。

六、古琴与文人

古琴与文人有着不解之缘。在古代,文人雅士们常以琴为友,借琴抒怀。他们认为,琴音能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使人达到一种宁静、高远的境界。

许多文人都擅长弹琴,如王维、李白、苏轼等。他们的诗词中也常常提到古琴,如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苏轼的“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等,这些诗句生动地描绘了文人与琴的亲密关系。

七、古琴的文化内涵

古琴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家的“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思想在古琴中得到了体现,琴音的空灵、悠远,使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儒家的“中正平和”“温柔敦厚”的思想也在古琴中有所体现,琴音的和谐、端庄,反映了儒家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标准。

古琴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的观念。琴音的和谐、演奏者与听众之间的心灵共鸣,都体现了“和”的精神。同时,古琴也强调个人的修养和内心的自省,通过弹琴来修身养性,达到心灵的净化和提升。

八、古琴的传承与发展

在现代社会,古琴文化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挑战。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冲击,古琴的受众逐渐减少;另一方面,古琴的演奏技法复杂,学习难度较大,也限制了其传承和推广。

为了传承和发展古琴文化,许多有志之士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一方面,他们通过举办古琴音乐会、讲座、培训班等活动,普及古琴知识,培养古琴爱好者;另一方面,他们积极探索古琴与现代音乐、艺术的结合,创新古琴演奏形式和表现手法,使古琴文化能够与时俱进,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