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圈

《古琴教程》·教你一张图学完古琴54种指法

中国古代经典 佚名 著 2025-02-07

减字谱:又称指法谱,是中国古琴的一种以记写指位与左右手演奏技法为特征的记谱法。因为它是将古琴文字谱的指法、术语减取其较具特点的部分组合而成,故名“减字谱”。

由唐末琴家曹柔创立的古琴文字谱,是由文字谱减化而来。这种记谱法使用减字拼成某种符号记录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弹奏指法,它是一种只记录演奏法和音高,不记录音名、节奏的记谱法,其特点为:“字简而义尽,文约而音赅”。减字谱是对文字谱记谱法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一种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古老记谱法。

1、散:只用右手演奏,左手不触弦。

2、托:右手大指向外弹出。此手势称为“虚庭鹤舞”、“风前鹤舞”。

3、擘(劈):右手大指(用指甲)向内弹入。

注:(托、擘)两手势的要义是触弦果断,但同时要松。

4、抹:右手食指向内弹入。此手势称为“鹤鸣在阴”。

5、挑:右手食指向外弹出。

注:(抹、挑)两手势的要义是:食指触弦应和拇指的托擘一样坚定,但不可过急,动作应平滑。

6、勾:右手中指向内弹入。称之为“孤鹜顾群”势。

7、剔:右手中指向外弹出。

注:(勾、剔)两手势的要义是:中指的弯曲应如野鸭的脖颈一样:弯曲而不可生硬有角,弯曲过度则触弦过急。

8、打:右手无名指向内弹入。称之为“商羊鼓舞”势。“商羊”是一种传说中的鸟,据说只有一条腿。

9、摘:右手无名指向外弹出。

注:(打、摘)两手势的要义是:与食指中指平滑的动作相反,名指的触弦应短而脆。

10、全扶:食、中、名三指各入一弦,同时弹奏出一个声音,称为“风送轻云”势。

11、历(度):右手食指轻轻地依次向外挑两到三根弦。

注:(全扶、历)均应触弦轻且细腻,这样声音才能融为一体。

12、撮:和弦性质,两手指分别拨动两弦,使之同时发声(需要拨动的弦数分别写在“撮”的减字“早”的竖划之两侧)。称之为“飞龙拿云”势。一般的撮为“托勾”,相反的是“擘剔”,称为“反撮”(“反撮”的写法是在撮的减字上方写一“反”字)。

13、泼剌:右手食、中、无名指在两根弦上首先向内拂弦(泼),然后立即向外弹出(剌)。称为“游鱼摆尾”势。其像形画的是一条鲤鱼,其要旨是扫弦要宽广而有分寸。

14、打圆:是一个涉及两根弦,发出七个声音的指法。称为“神龟出水”势。

15、背锁:右手在同一弦上,剔、抹、挑依次弹出,共三个声音。称“鹍鹞翱翔”势。

16、短锁:右手在同一弦上,先徐徐抹勾,然后接以背锁,共出五个声音。

17、长锁:右手在同一弦上,先抹挑抹勾,再接背锁。

注:(全扶、历)均应触弦干脆,三音次第弹出要快。

18、轮:右手在同一弦上,依次摘、剔、挑,动作非常迅速。弹奏要轻而细腻,使三个声音融合在一起。称之为“紫蟹傍行”势。

19、半轮:与“轮”的动作相同,但只用中指和无名指。

20、如一:两根琴弦同时发声。称“凤鸾合鸣”势。

21、双弹:在同一根弦上依次迅速弹出两音,通常是抹勾。为“寒鸦啄雪”势。应只用指尖弹奏,触弦短而干脆,像是啄的动作。

22、索铃:左手依次轻轻滑过数弦,右手食指配合左手的动作,同时轻挑左手垫的那根弦;双手的动作须严格平行。称“振索鸣铃”势。

23、滚:右手从七弦到二弦,或从六弦至一弦连续剔过。为“鹭浴盘涡”势。

24、拂:是“滚”的对立指法,从一弦弹至六弦,或从二弦弹至七弦。

25、再作:重复上一段。

26、从勹再作:从括号处开始重复上段部分。除了“从勹”外,还有“从头”,意为从头重复。

27、少息:短的休止。

28、入慢:渐慢。

29、至:到。如滚六至一。

30、连:相当于西方音乐中的连奏。

31、轻:相当于西方音乐中的弱。

32、重:相当于西方音乐中的强。

33、缓:相当于西方音乐中的缓慢的。

34、急:相当于西方音乐中的急板。

35、大指:左手拇指。

36、食指:左手食指。

37、中指:左手中指。

38、名指:左手无名指。

39、绰:左手在应取音的徽分左方约5毫米处按弦,然后迅速向右滑动,直至到达应取音位处。称“野雉登木”势。声音的效果是一种上滑的、延长的声音,应该像是野雉清晨打鸣的叫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