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圈

《古琴教程》·成公亮:古琴曲《龙朔操》研究

中国古代经典 佚名 著 2025-02-07
琴曲《龙朔操》取材于西汉“昭君出塞”本事: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派使入朝向汉室求亲,元帝命自后宫嫔妃中征选。这时,十七岁进宫,五年未得见幸的宫女王昭君自称愿往。当“善妆盛服”的王昭君出现在元帝和匈奴使者面前的时候,人们惊讶地发现她竟是如此美貌,堪为后宫佳丽之冠。由于有承诺在先,元帝不便悔约,只好任其远嫁匈奴。这是汉末蔡邕在《琴操》中叙述的故事,说明昭君是主动要求和亲的。但是,从晋代小说集《西京杂记》开始,大量文艺作品多半说她是“自恃容貌”不肯贿赂画工。画工毛延寿故意将昭君面容画丑,因而一向“按图召幸”的汉元帝长期不见她,还把她送给匈奴单于。在这些文艺作品中,王昭君是个被迫远嫁悲哀痛苦的形象,表现了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其后不少诗人、画家、音乐家相继选用这个题材,由于写的人愈来愈多,逐渐渐成了俗套。

《龙朔操》琴谱的解题和小标题与历代文艺作品中的悲哀基调是一致的,如解题中的“掩面零涕,含恨北去”、小标题中的“别泪双垂,无言自痛”等。但是,琴曲的实际情趣却与解题、小标题的提示有着相当大的距离,它的音乐竟是那样的优美清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是一个悲悲切切的弱小女子,而是一个能歌善舞、光采照人的美丽形象,只是在乐曲的开始与结尾部分比较深沉,表现了思念、忆想的情感和一层淡淡的哀伤。这样就脱出了“红颜薄命”之类的巢臼,显然更接近于《琴操》中那位不愿在后宫葬送青春而主动要求远嫁的昭君形象。这在我国历代大量同类题材的文艺作品中是十分罕见的。特别是这首琴曲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就更值得我们重视和深入研究。

明清琴谱中的《龙朔操》

琴曲《龙朔操》初见于明初朱权撰辑的《神奇秘谱》(1425年成书),该曲标题下注明“旧名昭君怨”,有解题和各段小标题。以后,这一题材的琴曲或琴歌在明清琴谱中常可见到,在《存见古琴曲谱辑览》中,它以《龙朔操》、《龙翔操》、《昭君怨》、《昭君出塞》、《昭君引》、《明妃曲》为标题而被列入二十六部琴谱之中。但它们并不全是同一琴曲,其间共有三种不同曲谱。

第一种,也就是本文要研究的一种,是以《神奇秘谱》为初刊,继而又有十部琴谱刊载的曲谱。见下表:

谱集名撰辑人撰刊年代(公元)曲名段数歌词
神奇秘谱朱权洪熙元年1425年龙朔操(旧名昭君怨)
浙音释字琴谱龚经弘治四年前149?年前龙翔操
新刊发明琴谱黄龙山嘉靖九年1530年昭君怨
风宣玄品朱厚爝嘉靖十八年1539年昭君出塞
梧冈琴谱黄献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昭君引
西麓堂琴统汪芝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昭君怨(一名明妃曲)仅七段 有词
杏庄太音补遗萧鸾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朔操操 (目录作龙翔操)
琴谱正传杨嘉森嘉靖四十年1561年昭君引卷首另词
重修真传琴谱杨表正万历十三年1585年昭君怨(又名龙翔操)
琴书大全蒋克谦万历十八年1590年昭君引
新传理性原雅张廷玉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昭君怨

这么多的琴谱刊载它,说明它在明代是相当流行的。

这一组的弦调一致,都使用“紧五慢一”的“黄钟调”.谱字上亦大同小异。《浙音释字琴谱》上第一次加上了旁词。以后旁词时有时无,其内容不外被迫远嫁、红颜薄命之类,里面搀杂一些蔡文姬《胡笳十八拍》及唐人诗句,歌词的艺术性并不高,也很难凑合琴声歌唱。

第二种谱本也流传于明代,它以明正德六年(1511年)谢琳撰辑的《太古遗音》为初刊。曲名《昭君怨》,后黄士达增编的《太古遗音》又照录了它。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胡文焕撰辑的《文会堂琴谱》、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张宪翼撰辑的《太古正音琴谱》也刊载了此曲,曲名都标《昭君怨》。这一组开头的散音与前一种有些相似,但曲调的主要部分并不相同,只能认为它是另一首乐曲。歌词也与上一组不同,是从《琴操》中所载传为王昭君所作的“怨旷思惟歌”变化而来。可能因为这一种谱本的艺术水平低于上一种,它不如上一种那么流行。

明代万历年间(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以江苏常熟严澄为宗师的“虞山”琴派在我国琴坛兴起,这一琴派崇尚“清、微、淡、远”的琴风,反对快弹繁声,排斥被他们视为“鄙俚”的琴歌。《龙朔操》当然也在严微排斥之列,因为它也是繁声和有词(有词的居多.或被认为本是琴歌)的琴曲。于是严澄撰辑的“虞山”派最早的琴谱《松弦馆琴谱》中,就没有《龙朔操》的位置了,又由于“虞山”派在全国琴界影响深远.以后的一些重要琴谱都步其后尘不登此曲。到清代初,“虞山”派的风格实际上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在这一派的基础上新兴的“广陵”派于扬州崛起,“广陵”派不像严澄那样反对繁声和排斥琴歌了,但它的第一部琴谱《澄鉴堂琴谱》仍未刊载琴歌,却又出现了一首定弦、音调与前两种完全不同的琴曲《昭君怨》。《澄鉴堂琴谱》系广陵派琴家徐常遇撰辑,该谱在康熙壬午至乾隆癸己的数十年间,曾先后三次重刻,它首次刊载的这个另本《昭君怨》后来又被十部琴谱所刊载(标题大部分改称《龙翔操》),它的弹法也被琴家代代相传直至今天(现今健在的88岁广陵派琴家张子谦先生因擅弹此曲而被誉为“张龙翔”)。这样,曾相当流传的名曲《龙朔操》(或名《昭君怨》)有了一个影响很大的“替身”,就更不为人注意了。从明万历年间最末一部刊载此曲的《新传理性原雅》琴谱后,这一古代名曲竟绝响了三百多年,直至本世纪五十年代才开始有人过问它。

解放后,随着善本琴谱《神奇秘谱》在1955年的影印出版,许多古老的珍品陆续被琴家发掘出来,沉寂数百年的《龙朔操》也终于等来了复响的机会。北京的青年琴家陈长龄同志首先将此谱解译弹出,并在1959年第三期《音乐研究》杂志上发表了论文《谈谈古琴曲龙翔操和龙朔操》,经过对大量资料的分析,基本上弄清了数十种琴谱传本之间的来龙去脉。后来,他的演奏录音被收入古琴曲内部资料唱片中(此唱片集共二十二面,在全国仅出十套)。由于陈长龄同志在论文后提供研究用的附谱较为简略,据此按谱奏出全曲尚有一定困难,又没有公开的广播录音或唱片,所以这一优秀的琴曲始终未能在全国琴界流传开。有关这一古代名曲的研究,也有待继续深人进行。

多变的曲名

这首琴曲的版本之所以这么复杂和混乱,首先是由于多变的曲名造成的。在《神奇秘谱》中,目录上的曲名为《龙朔操》,但曲题却印作了《龙羊月操》,这个“羊月”显然是因为字形与“朔”相近而错印了。不久,《浙音释字琴谱》中又从《龙羊月操》进一步错成《龙翔操》。又因为《神奇秘谱》中该曲曲名下附有小字“旧名昭君怨”,这样,从明初开始,《龙朔操》、《龙翔操》、《昭君怨》就成为同一首乐曲的不同曲名。以后出现的不同音调的另本《昭君怨》也混用起《龙朔操》、《龙翔操》的名称来。至于《明妃曲》中的“明妃”,就是指昭君,这是沿用西晋时避晋文帝司马昭名讳的称法。

《神奇秘谱》中的《龙朔操》曲名下有“旧名昭君怨”的字样,《昭君怨》与解题所示的昭君远嫁题材是一致的,那么朱权为什么要把它改成《龙朔操》呢?我们可以从《神奇秘谱》的序文中找到答案:“……其名鄙俗者悉更之以光琴道”,《昭君怨》确像是一首民间小调或曲牌的曲名,在朱权崇雅黜俗的思想指导下,通俗易解的《昭君怨》便改成令人费解《龙朔操》了。“龙朔”又是什么意思呢?《后汉书·班超传赞》中有“飓尺龙沙”句,这里“龙沙”泛指塞外沙漠之地;唐杜甫咏怀秭归昭君村的诗篇中又有“一去紫台连朔漠”句,“朔”是“北”的同义词,这里的“朔漠”也是指北方沙漠。因此陈长龄同志认为“龙朔”即是“龙沙的北边”即指“昭君出塞”塞外,查阜西先生在其治学笔记《波渤集》中又曾指出“龙朔”是匈奴单于的驻地,这是根据唐代殷尧藩诗句“地横龙朔连沙溟,山入乌桓碧树重”(见全唐诗卷四百九十二卷《送景玄上人还山》篇)而来,此外确很难再找到依据更为充分的解释了。然而,曲名与解题、小标题的“塞外”内容一致倒是可以肯定的了。正因为“龙朔”是这样的生僻费解,才导致了数百年来的讹传和混乱一这不能不说是朱权所做的一件错事。